《自考视频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399元/科!
第三章 心理异常的理论解释
影响最大的四种心理学理论,即心理动力学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
第一节心理动力学理论
心理异常的心理动力学理论,强调无意识领域内的内心冲突对造成心理异常起着重要的作用,认为人的内心矛盾冲突或情绪扰乱是精神疾病的根源。
一、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的基本理论观点,主要包括无意识理论、人格结构学说、性心理发展学说及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1.无意识理论
(1)无意识在我国亦译作潜意识。它有两个含义:一是指人们对自己的一些行为的真正原因和动机不能意识到;一是指人们在清醒的意识下面,还有潜在的心理活动进行着。
(2)前意识介于意识与无意识之间,它所包含的内容,是可召回到意识中去的,即其中的经过回忆是可以记起来的。
(3)意识是可以直接感知到的心理部分。这一部分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不很重要只是一个人心理活动有限的部分。
2.人格结构学说
他将人格划分为三个相互作用的部分:
(1)本我,它是人格中最原始、最模糊和最不易把握的部分,是由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组成的。其活动只受“快乐原则”的支配。
(2)自我是现实化了的本能,是在现实的反复教训之下,从本我分化出来的一部分。它是在“现实原则”指导下,力争既避免痛苦又能获得满足。
(3)超我也称理想自我是从自我发展起来的一部分,是道德化的自我。其主要作用是按照“社会道德标准”监督自我的行动。
3.性心理发展学说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发展即是性心理的发展,这一发展从婴儿期就已开始。他把人的性心理发展从婴儿期到青春期分为五个阶段。
(1)口欲阶段(0~1岁左右)
(2)肛欲阶段(1~3岁左右)
(3)性器欲阶段(3~6岁左右)
(4)潜伏期阶段(6~12岁左右)
(5)青春期阶段(12~18岁左右)
4.防御机制理论
(1)心理防御机制是,个体的潜意识,渴望保护自我的统一性不受威胁,并使自己从未解决的挫折和冲突中得到解脱的手段。
(2)按照对现实歪曲的程度,可将防御机制分成三大类:
1)造成较大现实歪曲的机制:否认、投射、隔离和曲解等;
2)造成中等现实歪曲的机制:压抑、倒退、转移、反向形成、理想化和合理化等;
3)造成轻度现实歪曲的机制:补偿、升华和幽默等。
(3)防御机制按其出现的先后,以及与心理障碍的联系,又可分成四大类。
1)精神病性防御机制:在婴儿期即已被使用,正常成人虽然有时应用,但多为短时的;精神病人常常极端地应用。包括否认、曲解和投射等机制。
2)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出现于婴幼儿期,在成年期则多被较轻的精神病人使用包括倒退、幻想和内向投射机制;
3)神经症性防御机制:少儿期得到充分应用,在成人期则常被神经症病人采用。包括合理化、抵消、反向形成、隔离和转移等机制;
4)成熟的防御机制:出现较晚的、成功的和有效的适应方式。包括升华、幽默和理智化等机制。
二、心理分析的主要治疗技术
1.自由联想
自由联想是弗洛伊德1895年创立的。他让病人很舒服地躺着或坐好,把自己想到的一切都讲出来,不论其如何微不足道、荒诞不经、有伤大雅,都要如实报告出来。
2.梦的解释
弗洛伊德1900年出版了《梦的释义》一书。梦的工作通过凝缩、置换、视像化和再修饰,才把原来杂乱无章 的东西加以整合成为梦境,这就是梦者能回忆起来的显梦。
3.阻抗分析。阻抗是指,病人有意或无意地回避某些敏感问题有意无意地使治疗重心偏移。
4.移情作用。在心理分析中,移情是治疗的重要环节。一些问题只有在移情中才能表现出来。即病人会把早年对别人的感情转移到治疗者身上,把他当成自己的父母、亲人等,称之为移情。
5.解释。解释是心理分析中最常用的技术。解释的目的是,让病人正视他所回避的东西,或尚未意识到的东西,使他的无意识中的内容变成意识的。
《中山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最终考试信息请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站内容部分信息均来源网络收集整理或来源出处标注为其它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