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视频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399元/科!
第二章 信用
第一节 信用的含义与作用
一、信用的含义
(一)道德范畴中的信用
(二)经济范畴中的信用
是指以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因此,偿还性与支付利息是信用活动的基本特征。这个特征体现了信用活动中的等价交换原则。
(三)两种信用范畴之间的关系
二者的联系:体现在道德范畴信用是经济范畴信用的支撑与基础;
二者的区别:体现在道德范畴信用的非强制性和经济范畴信用的强制性。
二、现代信用活动的基础★★★
(一)赤字、盈余与债权债务关系
现代市场经济又被称为信用经济,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债权债务关系普遍存在于各类经济行为主体的现实经济生活中。
债权方
债务方
赤字
盈余
(二)五部门经济中的信用关系
宏观经济学中,为了对一国的国民经济进行统计和分析,通常会把国民经济划分为五个部分,即
1.个人部门
2.非金融企业部门
3.政府部门
4.金融部门
5.国外部门
1.信用关系中的个人
个人指任何有货币收入的自然人。把所有的个人作为一个整体时,几乎在任何国家个人部门都是货币资金的盈余部门是货币资金的主要贷出者。
2.信用关系中的非金融企业
企业部门是货币资金的主要需求者与重要供给者。整体来看,企业对货币资金的需求通常大于供给,是赤字部门货币资金的主要需求者。
3.信用关系中的政府
通常是货币资金的净需求者。政府的货币收入主要是其财政收支。大多数国家的财政收支情况是财政赤字,弥补赤字的方法通常是发行国债,外部融资。
二、现代信用活动的基础
4.国际收支中的盈余与赤字
国际收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与其他国家因经济交易所发生的全部货币收支,若货币收入少于货币支出,则称为国际收支逆差,反之为国际收支顺差。(十三章重点)
5.作为信用媒介的金融机构在信用关系中,金融机构的主要功能书充当信用媒介。个人部门是货币资金的盈余部门,非金融企业与政府部门为赤字部门,盈余部门与赤字部门之间货币资金的余缺调剂绝大部分需通过金融机构进行。
(三)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
盈余部门(货币资金供给方)与赤字部门(货币资金需求方)间的货币资金余缺调剂可以自己直接进行,也可以通过金融机构间接进行。
直接融资:货币资金供求双方通过一定的信用工具直接实现货币资金的互通有无;双方形成了直接的债权债务关系或所有权关系。
间接融资:货币资金供求双方通过金融机构间接实现货币资金的相互融通;双方不形成直接的债权债务关系,而是分别与金融机构发生债权债务关系。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共同构成微观金融活动。
1.直接融资
优点:
①有利于引导货币资金合理流动,实现货币资金的合理配置。
②有利于加强货币资金供给者对需求者的关注和监督、提高货币资金的使用效益
③有利于资金需求者筹集到稳定的、可长期使用的投资资金;
④没有金融机构赚取利差的中间环节,因此对货币资金需求者而言,降低了筹资成本,对于货币资金供给者投资收益较高。
局限:
①直接融资的便利度、成本及其融资工具的流动性在很
大程度上受制于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与效率;
②对货币资金供给者来说,由于其要与资金的需求者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和所有权关系,因而资金需求者的经营状况会直接影响其本金的收回和收益率的高低,其在直接融资中承担的风险要高于间接融资。
2.间接融资
优点:
①灵活便利
②分散投资、安全性高
③具有规模经济
局限:
①由于割断了资金供求双方的直接联系,从而减少了资金供给者对资金使用的关注和筹资者的压力;
②金融机构作为资金供求双方的信用中介,要从其经营服务中获取收益,相应增加了资金需求者的筹资成本,减少了供给者的投资收益。
三、信用在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作用
(一)信用在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的积极作用
1.调剂货币资金余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2.动员闲置资金,推动经济增长。
(二)信用风险
指的是债务人因各种原因未能及时、足额偿还债务本息而出现违约的可能性。只要有信用活
动,就会有信用风险。
第二节 现代信用形式
按期限划分:短期信用、中期信用、长期信用。
按地域划分:国内信用、国际信用。
按信用参与主体划分: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
—、商业信用★★★
(一)商业信用的含义
商业信用是工商企业间以赊销或预付款等形式相互提供的信用。赊销和预付货款是商业信用的两种基本形式。
在典型的商业信用中,包含着两个同时发生的经济行为:
商品买卖行为与货币借贷行为,商品买卖行为在发生商业信用之时已完成,货币借贷行为意味着商品买卖双方之间形成了债权债务关系。
—、商业信用
(二)商业信用的作用与局限性
作用:
商业信用作为现代经济中最基本的信用形式之一,将市场经济中中断的商业链条重新链接起来,促进生产、销售流通等环节的进行,其发展程度与运营状况直接影响到一国商品经济运行的顺畅与否。
局限:
①规模上存在局限性。其规模会受到商品买卖数量的限制;
②方向上存在限制性。一般很难逆向产生商业信用;
③期限上的局限性。商业信用的期限一般较短,受到企业生产周期的限制,只能用来解决短资金的融通问题。
(三)商业票据
1.商业票据的基本特征(4点)
①商业票据是有价票证,以一定的货币金额表现其价值。
②具有法定的式样和内容。
③商业票据是无因票证。
④可以转让流通
2.商业汇票与商业本票
商业汇票:是一种命令式票据,通常由商业信用活动中的卖方对买方或买方委托的付款银行签发,要求买方于规定日期支付货款。商业汇票必须经过承兑手续。由商人自己承兑的汇票叫作商业承兑汇票;
由银行承兑的汇票叫作银行承兑汇票。后者的信誉要高于前者,因为银行办理承兑后即担负到期向持票人付款的责任,银行承兑汇票是以银行信用作为最后付款保证的汇票。
商业本票:是一种承诺式票据,通常是由债务人签发给债权人承诺在一定时期内无条件支付款项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债务证书。商业本票一经签发即可生效,无须承兑手续。
3.几种重要的商业票据行为
(1)票据签发:商业票据在签发时,无须担保和抵押品,票据一经生效,交易活动中的买方就以负债的方式代替了即期支付,得到了资金融通。
(2)票据背书:是指票据的持有人在转让票据时,要在票据背面或者粘单上记载有关事项并签章、记载背书日期,表明对票据的转让负责。
(3)票据贴现:是指持票人通过向商业银行转让票据而获得资金的行为,其实质是持票人在票据到期前将票据卖给商业银行,从而提前收回垫付于商业信用活动中的资金。
(4)票据抵押:是指持票人将商业票据作为抵押物向商业银行申请抵押贷款的行为。
(四)我国商业信用的发展
目前我国商业信用依然存在着规模偏小、范围狭窄、规范性较差、失信欺诈较严重、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现实经济中,卖方拖欠买方货款的现象时常发生,坏账率较高,销售风险较大。
二、银行信用★★
(一)银行信用的含义与特点
银行信用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间接信用。在商业信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属于间接融资的范畴,扮演信用中介的角色。
银行信用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
①货币资金来源于社会各部门暂时闲置的货币资金通过吸收存款的方式来积聚可贷资金,作为信用中介通过放贷充当资金的供给者;
②银行信用是以货币形态提供的,该信用可独立于商品买卖活动,具有广泛的授信对象;
③该信用下的存贷款方式具有相对的灵活性,期限可长可短,数量可大可小,具有多样化特点。
(二)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的关系
1.银行信用是在商业信用广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
2.银行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
3.银行信用的出现进一步促进了商业信用的发展
(三)我国银行信用的发展长期以来,银行信用在我国一直居于主导地位。
三、国家信用★★
(一)国家信用的含义
国家信用是以政府作为债权人或债务人的信用。
(二)国家信用工具(3种)
1.中央政府债券:也称为国债或金边债券(因其基本不存在违约风险)是一国中央政府为弥补赤字或筹资而发行的债券。短期国债又称为国库券(1年及其以下);
2.地方政府债券:发行主体为地方政府的债券,有两种:一般责任债券和收益债券(以参与政府建设项目的形式获取收益);
3.政府担保债券:指政府作为担保人而由其他主体发行的债券。
(三)我国国家信用的发展
国家信用巳经成为我国重要的信用形式之一,在国民经济发展与调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消费信用★★★
(一)消费信用的定义与形式
消费信用是工商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于其消费支出的一种信用
形式。赊销、分期付款、消费信贷是消费信用的典型形式。
1.赊销:是工商企业对消费者个人以商品赊销的方式提供的短期信用。即工商企业以延期付款的方式销售商品,到期后消费者一次付清货款。
2.分期付款:是指消费者购买消费品时只需支付一部分货款,然后按合同条款分期支付其余货款的本金和利息。
3.消费信贷:是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采用信用放款或抵押放款方式对消费者个人发放的贷款。消费贷
款的期限一般比较长,最长可达20~30年。
(二)消费信用的作用
①其正常发展有利于促进消费品的生产和销售;
②消费信用的发展为消费者个人提供了将未来的预期收入用于当前消费的有效途径,实现跨时消费;
③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新产品的推销以及更新换代。
( 三)消费信用在我国的发展
我国的消费信用起步较晚。
商业银行的消费信贷是我国消费信用的主要形式。消费信贷的种类也不断增加,有个人短期信用贷款、个人综合消费贷款、个人旅游贷款、助学贷款、个人汽车贷款、个人住房贷款等,其中,住房贷款和汽车贷款是两种最主要的形式。
我国消费信贷的快速增长对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本文标签:中山自考 经济类 2022年下半年中山自考《金融理论与实务》复习资料二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zszkw.cn)
《中山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最终考试信息请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站内容部分信息均来源网络收集整理或来源出处标注为其它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