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视频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399元/科!
编制:狭义是指一个法定社会组织内人员的数额及职位的配置。广义是指一个法定社会组织的职能范围、机构设置、隶属关系、规格级别、人员数额、人员结构及职位的配置。
编制管理:是按法制规定的制度和程序,对行政组织的职能范围、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等进行的管理。
编制管理的具体内容:1制定编制方案。2确定各部门的职能范围,进行科学的职能配置。3审批机构与人员。4监督编制执行情况。5做好编制统计。6制定有关的编制法规。
帕金森定律:指出领导者的无能与嫉妒必然造成机构、行政人员的恶性膨胀,而膨胀的不断发展必定造成这个机构不可逆转的“死亡”,“生长膨胀—再膨胀—直至衰亡”,这就是官僚机构的运动规律。
应 用
分析说明我国现行行政组织结构?
我国现在基本上采用直线职能式结构。从纵向上看,我国政府组织划分为中央(国务院)一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县、自治县、市—张、民族乡、镇四个层次,每一个层次内又再作进一步的层次划分。同时,每级政府内部按业务性质平行划分为若干职能部门,每个部门所管业务内容不同,但管辖范围大体相同,地位平等。它们主要对同级政府和首长负责,同时也接受对口的上级职能部门的领导。我国现行行政组织结构从框架上看基本合理,它形成了纵向统一指挥、横向分工协调、纵横交错的网络型的体系。蛤也存在一引起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每级政府的中间管理层次繁多,组织内部“官”多“兵”少;横向部门分工不合理,一方面,机构重叠,另一方面,监督部门、参谋及信息反馈部门又相对薄弱。这些,都有待于在改革中进一步解决。
我国编制管理工作的加强?
为加强编制管理工作我国县以上的各级政府都设立了机构编制委员会,根据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对编制工作进行具体的管理。+定义+内容
编制管理的原则1精简原则2统一原则3编制立法原则
编制管理的方法1行政方法2经济方法3法律方法
我国的编制立法工作比较薄弱,行政机关组织法规还有待完善。为了使我国的编制管理工作尽快纳入法制的轨道,我们必须抓紧编制立法工作制定编制管理、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审批程序等方面的法律规范。
分析说明解放以来我国行政组织的改革?
建国以来,为适应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变化,我国曾以经济管理部门为重点,对政府机构进行过几次大的调整和改革。第一次是从1958年下放企业开始,到1959年认错较大幅度地精简了机构,国务院从81个部门减为60个部门。但1960年进入调整时期后,机构又开始膨胀,到1965年恢复到79个部门。第二次是“文革”期间,政府工作处于瘫痪状态,国务院减到32个部门,给政府管理尤其是经济建设造成极大危害。“文革”后,各项工作恢复正常,机构逐步增加,1981年国务院达到100个部门,这是政府机构一次较大的膨胀。第三次是1982年的机构改革。国务院精简到63个部门,尔后又出现机构校长的趋势,到1986年底又达到72个部门。
第五章 人事行政
识 记
人事行政:为实现行政目标和社会目标、通过各种人事管理手段对国家行政人员所进行的制度化和法制化管理。
人事管理:指对人与事的管理。具体说是指协调社会组织中人与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用人治事活动。
人事行政的范围:主要限定在国家行政组织的内部或者说主要是对国家行政人员所进行的管理活动。
公务员:指代表国家从事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行使国家职权、改选国家公务的人员。我国公务员是指在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行使行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
国家公务员制度:指通过制定法律和规章,对国家公务员依法进行管理的制度。
公务员的基本管理制度:即人事行政的基本制度。主要有任用制度、职位分类制度、工资制度、考核制度、培训制度、退休制度。
任用制度:是由两个部分构成的,一是对新工作人员的录用制度;一是对现有国家工作人员的选择制度。
职位分类制度:就是将行政机关中所有的职位按其业务工作性质、责任范围、隶属关系以及每种职位业务工作的繁简难易程度、责任轻重及所需人员资格条件等因素,予以分门别类,确定名称,评定等级,制定规范的全部程度。
计时工资:是按照职工的技术训练程度,工作繁重程度和工作时间的长短,来支付工资的一种劳动报酬形式。
计件工资:是按照职工完成一定的工作量,依据预先规定的计件单件作计算工作报酬的一种形式。
考核制度:是人事行政中对工作人员的各方面表现进行考核的一种制度。
培训制度:人事行政中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的一种制度。
退休制度:批工作达到一定的年限和规定的退休年龄,并且符合退休条件的工作人员,根据本国的法律或政府法令规定而离开工作职位的制度。
分类管理原则:指根据各类职业的特点、各项工作的性质,对不同的工作人员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建立各具特色的管理制度,这也是当今世界上多数国家人事行政所贯彻的重要原则。
本文标签:中山自考 管理类 2008年01月自学考试《行政管理学》复习要点[6]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zszkw.cn)
《中山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最终考试信息请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站内容部分信息均来源网络收集整理或来源出处标注为其它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