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山自考网!本站由《帕思教育培训中心》提供助学服务,非政府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广东省教育考试院(http://eea.gd.gov.cn/)为准。

报名热线:177-2280-6683

在线招生老师|中山自考网招生老师

首页
自考服务: |报名报考 |报考须知 |考办联系方式 |考试时间安排表 |免考办理 |学历证明办理 |合并准考证办理 |转出、转入办理 |考籍信息更正办理
通知公告:

浅论三国演义中“抑吴”的现象

编辑整理:中山自考网    发布时间:2018-05-25 15:50:50    浏览热度:   [添加招生老师微信]
立即购买

《自考视频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399元/科!

 

 

        东汉末年,天下一分为三,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罗贯中根据史实,并适度加以改编,以“七分实三分虚”的方式,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生动、深刻地表现出来,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三国演义》中的“抑吴”倾向

        三国的历史,说到底就是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不断交战的历史。众所周知, “拥刘反曹”是《三国演义》的主旨倾向,但作为鼎足三分中的一方,东吴政权在小说中是如何定位的呢?

        就叙事中心来看,在《三国演义》中,蜀汉为叙事中心。为了突出这一中心,小说大事渲染魏、蜀之间的矛盾,重笔勾勒了魏蜀之间的汉中大战、襄樊之战、六出祁山、九伐中原等。即使在三方共同参与赤壁之战中,刘氏集团的风头也远远压倒了东吴集团。与蜀、魏争战相对照,吴、魏之间的战争则显得无足轻重,仅仅约略提及,罗贯中极力强调是曹、刘之间白热化的斗争,而对魏、吴之间的矛盾则轻描淡写,置于若有若无的地位。

        就战争的规模来看,就战争的规模而论,在小说中,为了对付蜀汉,曹魏不仅派出大量的兵力,有时还借助外来兵力。如刘备死后,曹王想乘刘备新丧、蜀汉因征吴而元气大伤之机,进兵蜀汉,此时司马鼓建议联合鲜卑、南蛮和东吴共同入兵。曹魏兴师动众,如临大敌。——而在此之前,曹丕亲率大军讨伐东吴,也不过发三路大军。这样就造成一种印象:蜀汉才是曹魏的最主要敌人,东吴则是无足轻重的。

        从主要人物的描写上看,蜀汉军师诸葛亮是足智多谋,他骂王朗、羞曹真、辱司马、用“空城计”,总是胜者。即便是六出祁山那样屡战无功的战例,也被小说家描绘成诸葛亮的一次次胜利。而在叙述吴、魏时,小说往往没有突出什么重要人物,仅仅为了突出“拥刘反曹”的主题用适当的篇目丑化了曹操。而作为东吴杰出代表的周瑜,在作者笔下居然被诸葛亮气死了。这也显现得东吴的“龙套”角色。

        如此,我们通过对文本具体的解读发现:《三国演义》关于吴、蜀与魏的战略关系的叙述中,小说家强调了魏、蜀矛盾的复杂性和魏、蜀斗争的艰巨性,而东吴给我们的印象是无所事事、置身事外。特别在三国格局形成之后,蜀国成了抗魏的主力,东吴不过是摇摆于蜀魏双方之间的边缘力量。而历史上,东吴是曹魏的主要战略敌人,这样在小说与历史叙述之间,就形成了一种战略关系的错位。从这一作者故意营造的错位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的抑制、、淡化东吴政权的倾向。 

        二、“抑吴”原因分析

        《三国演义》中,作为历史上在三足鼎立局面下产生巨大影响的东吴政权,居然被作者故意抑制、淡化,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来探究。

        首先,原因在于人们“拥刘反曹”的正统思想世界观。

        任何时代的思想,其实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而皇权正统思想,在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已经由统治阶级灌输给臣民达到根深蒂固的地步,时至今日仍有影响。 三国争霸的历史,本是逐鹿中原、并无明显正邪之分的战争史。但是正是皇权正统思想的影响,蜀汉政权在“道义”上,有了巨大的优势。刘备正可以用自己的姓氏、血统进行舆论宣传,将自己争霸行为说成是继承正统、结束分裂、谋求一统的的功绩行动。名不正则言不顺,中国人自古重视“师出有名”,刘备称帝理据充分,可以大肆宣传,而曹、孙两家在称帝时,总不免要拐弯抹角、难以摆脱@@@@的骂名。如果说曹操携占据中原、“挟天子以令诸侯”,羞羞答答,占有天时之利,还可以搞一点“禅让”把戏的话,割据江东的孙权,简直就没有任何理由同刘、曹争天下了。也正因如此,三国之争留给后世人的印象,是坚守正统立场的刘氏政权与“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的曹氏政权的龙争虎斗,孙氏政权即使要争正统,也是名不正、言不顺,被大家唾弃的一股势力。

        罗贯中当然也受到这种“主流意识”的影响,他的作品本来就是以“拥刘反曹”为主旨的。为了宣扬正统思想,他必然要贬抑刘备的主要对立面曹魏,而对于摇摆在敌友之间、实则被曹魏视为更危险敌人的东吴政权,作者则不能不尽力低估它的力量,淡化它的作用。

        其次,东吴“朝魏暮蜀”的两手外交政策为人所不耻。

        历史上,魏、蜀、吴虽互为敌对,但实质上曹魏一家独大,所谓三国争霸的历史不过是刘、孙两家抵御曹魏的历史。蜀汉、东吴虽然都抗曹,但在其对抗态度上,两家有着根本的区别。蜀汉政权虽最为弱小,但其抗曹意志异常坚定,从不妥协。反观东吴,虽有抗曹实力,但其外交策略远没有刘备那么坚定,反显得左右摇摆。例如赤壁大战后,孙权因荆州的归属问题与刘备产生摩擦。此时关羽正同曹军作战,孙权主动“为笺与魏王(曹)操,请以讨(关)羽自效”。曹操深知孙权并非真心依附,只是借魏之力与刘备争夺荆州,于是将计就计,故意把消息泄露给关羽,希望挑起刘、孙两家的矛盾,减轻曹魏方的军事压力。“使两城(指孙、刘)相对衔持”,曹魏方可“坐待其敝”’。其后关羽果然与东吴开战,结果是败走麦城,为吴将潘璋所擒杀。孙权此战,实际是配合曹军,共击刘备。三国间的对抗与联合,因此一战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孙权集团则意志不坚,游移不定,时而与刘备结盟抗击曹操,时而又向曹操称臣,偷袭刘备;当形势不利时,又转而与蜀汉修好。出尔反尔,唯利是图。在重视道德的中国人心中,肯定不会占有多大分量。

        如此,我们可以看出,《三国演义》的“抑吴”现象确实存在且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原因。 

本文标签:中山自考 文学类 浅论三国演义中“抑吴”的现象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zszkw.cn

本文地址:http://www.zszkw.cn/lw_wxl/16269.html


《中山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最终考试信息请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站内容部分信息均来源网络收集整理或来源出处标注为其它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