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视频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399元/科!
【原文出处】世界经济与政治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211
【原刊页号】60~65
【分 类 号】F52
【分 类 名】外贸经济、国际贸易
【复印期号】200301
【 标 题】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分析
【 作 者】宋玉华/陈zhé@①
【作者简介】宋玉华,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
陈zhé@①,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杭州 邮编:310027)
【内容提要】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与超强的国际经济地位将长期并存。本文具体分析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美国对外贸易的特点,及其参与国际分工的格局和途径发生的巨大变化,从新的视角来认识美国的贸易逆差这一问题。作者认为美国在国际分工中将继续处于优势地位,具有良好的出口前景,并仍将保持其世界第一贸易大国的地位。
【摘 要 题】世界贸易
【关 键 词】贸易逆差/经济全球化/国际分工/产业内贸易
【 正 文】
【中图分类号】F13/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50(2002)11-0060-06
巨额贸易逆差这一数十年来困扰美国政府的棘手问题,是美国外贸的首要课题和决策依据,也成为了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中的突出问题和国际贸易摩擦的主要原因。时至今日,这一现象不仅没有缓解反而又有进一步急剧扩大之势。2001年逆差额已达到4170亿美元,而美国商务部最新的公布数据显示,2002年4月美国贸易逆差扩大至创纪录的359亿美元,经常账户赤字在2002年头3个月亦达到创纪录的1125亿美元。该数值较2001年第四季修正后的951亿美元大幅上升。若贸易逆差继续以当前速度扩大下去,今年的经常账户余额将增加至赤字5000亿美元或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因此,对美国外贸逆差扩大原因的分析以及巨额贸易逆差的可持续性,已成为美国和国际经贸关系中一个亟待取得共识的问题。
一 20世纪90年代美国对外贸易的基本情况和突出特点
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实现了向新经济的成功转型,经济周期超常扩展,经济进入一个快速增长的时期。1997~2000年内实现年均增长4.55%的突出业绩。与此相适应,美国的对外贸易也出现了历史上最快的增长。美国对外贸易规模的大幅度扩张以及由此引发的巨额逆差成为了90年代美国外贸发展最为突出的特点。
(一)进出口规模大幅度扩张
在过去的10年内,美国的商品、服务贸易都取得了快速增长。商品进出口贸易总值从1991年的9079亿美元增长到2000年的19960亿美元,增长了2.2倍。进口增长了149%,出口增长了85%,商品贸易逆差则增长了6.7倍。而服务贸易的扩张势头更猛。1992~1999年,全部服务出口年平均增长了6.5%。到2000年,服务贸易至少已占美国出口价值的38%和进口价值的17.5%。
表1 美国的国际商品贸易1991~2000(亿美元)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1991~
2000变化率%
出口 4169 4404 4563 5024 5758 6121 6797 6703 6844 733 85
进口 4910 5365 5894 6686 7496 8033 8764 9172 10299 12280 149
贸易 -741 -961 -1326 -1662 -1737 -1913 -1967 -2469 -3456 -4547 607
平衡
资料来源:根据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2001.p.395)和Survey of Current Business(April 2001.p.31)数据统计
表2 美国的国际服务贸易1991~2000(亿美元)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1991~
2000变化率%
出口 1643 1769 1859 2010 2192 2400 2572 2626.5 2718.8 2962.3 80
进口 1185 1165 1223 1319 1414 1509 1665 1827 1913 2152.4 82
贸易 458 604 636 691 778 891 907 799.5 805.8 809.9 77
平衡
资料来源:根据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2001.p.396)和Survey of Current Business(April,2001.p.31)数据统计
由此可见,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发展,美国进一步加强了它作为世界最大出口国和最大进口国的地位。
(二)美国已形成相对稳定均衡的进出口商品结构
在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的商品进口结构中,处于第一位是的资本货物,占贸易值比重从1989~1990年的23.0%增长到1999~2000年的28.2%,增长了5.2个百分点,增速最快;处于第二位的是消费品,比重为22.5%增长了1.5个百分点;处于第三位的是工业设备,其比重为21.9%,比10年前下降了5.3个百分点;处于第四位的是汽车及组件,比重为16.6%,比10年前下降了1个百分点。此外,食品进口下降了1.3个百分点,其他商品进口增长了1个百分点。
与进口结构相比,美国的出口商品构成变化比较显著,即在相对稳定的出口结构中重者更重。如占出口值第一位的资本货物从1989~1990年的37.8%增长到44.8%,增长了7个百分点;同期,工业设备占出口值的比重虽然从25.8%降至20.6%,降了5.2个百分点,但仍占出口值的1/5;消费品出口比重增长了1个百分点,汽车及部件比重增长了1.3个百分点,食品和其他商品出口比重分别下降3.1和1个百分点。资本货物和工业设备两类出口占总出口值的65.4%。
二 对贸易逆差的成因分析及新的认识
关于美国巨额外贸逆差形成的原因,可以从两方面因素来分析:一方面是短期因素即暂时性因素,如一些突发事件的影响;另一方面是长期因素,也即基本经济和制度因素的作用。
1.短期因素
美元汇率偏高是影响外贸平衡的重要短期原因之一。美国一些经济学家也认为由于美元的强势地位使得美国的商品和服务对国外的购买者而言过于昂贵了。(注:Joseph Quinlan and Marc Chandler,The U.S.Trade Deficit:A Dangerous Obsession.)
1999年美元对外汇率变化不大,但在2000年开始升值,在贸易加权年平均基础上,美元对广泛使用的7国集团货币升值5%。美元对欧元升值15%,相反,对日元贬值了5%。(注:Survey of Current Business,April 2001,p.29.)近几个月来美元汇率不断下跌,然而美林银行2002年6月20日公布的月度调查仍显示,即使在目前的汇率水平下,多数全球基金经理人依旧认为美元还是被高估。
此外石油及其制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也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进口石油是美国贸易逆差中最大的单项商品。美国政府通过实行自然资源保护、环境保护政策、空气清洁法案等,限制石油的开采,并鼓励大量进口石油和石油制品,美国最大的前20位石油供给国中,有15位同时列于美国最大的35个贸易逆差国之中。2000年,因油价上涨仅石油进口额即高达1200亿美元。据资料显示,这两个原因是2000年美国外贸逆差陡增1000多亿美元的主要原因。
2.经济全球化因素
近20年来,美国经济及世界经济发生的更深刻的变化是经济国际化已发展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主要表现为国际间商品、劳务与资本市场的相互依存加深了。加速的全球化,使得美国经济更加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更好地在国际经济中扬长避短,这势必导致美国在大量出口的同时需要大量进口。因此美国对外贸易出现较大逆差是十分自然的。
美国经济中每年资源消耗约占世界资源总产量的30%。因此美国必须从中东、非洲和世界各地进口大量的资源,特别是矿物燃料如原油、石油制品和天然气等以及各种有色金属、稀有金属,这些商品进口造成的逆差即是资源性逆差。同时,美国进口了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轻工产品、纺织服装和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机电产品。这类进口弥补了美国大众对基本消费品和国民经济对部分生产资料的需求,是对美国社会再生产的必要补充。由此造成的逆差为补充性逆差。这两大类商品源源不断进入美国市场,已构成美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再生产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同时从国外的低成本进口也大大节约了美国国内资源、保护了本国环境。此外由于技术与产品的多样化、差异化、国际分工格局以及各国产业结构和竞争力的差异等原因所造成的一些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逆差也是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的必然产物。因此正如昆兰教授指出,现在进出口贸易再也不是表明美国全球销售和竞争力的一张有效的记分卡。
3.经济结构性因素
战后美国通过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拥有了极强的科技优势、资本货物的生产优势以及服务出口优势,由此构建了对美国最有利的国际分工格局。
美国参与国际分工的主要途径:
(1)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发展。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是指贸易参加国既出口又进口同一部门或某种同类型制成品,也被称为双向贸易(two-way trade),或贸易重叠。随着战后世界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各国产业的比较优势处于快速的动态变化之中。因此带来了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引致世界产业发展史中第三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即各产业部门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调整和重新定位。由此导致战后国际分工体系的迅速发展和深化,各国间产业内贸易规模显著扩大。
如表3显示,当代美国对外部世界的产业内贸易已达到很高的程度。资本货物综合产业内贸易指数已高达0.994。半导体,工业发动机,泵和压缩机,通信设备,工业、农业和服务业机械,发电机械,电力设备和部件等特定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也接近0.90或0.90以上。其中出口大于进口的主要有半导体、民用航空器、发动机和部件、科学、医院和医疗设备和部件以及钻油、采矿和建筑机械。这表明在这些类别中,美国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这是美国近10年经济结构进一步提升、主导产业进一步高附加值化、主体产业加速现代化的结果。
表3 2000年美国资本货物的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亿美元)
出口 进口 产业内贸易指数
额x 额m 1-(x-m)/(x+m)
总量 3568 3522 0.994
计算机、外围设备和部件 556 898 0.765
半导体 600 483 0.892
通讯设备 326 380 0.923
科学、医院和医疗设备及部件 192 141 0.849
工业、农业及服务业机械 511 513 0.998
机器工具、金属加工设备和控制设备 237 181 0.866
钻油、采矿和建筑机械 127 72 0.726
工业发动机、泵和压缩机 125 100 0.893
发电机械、电力设备和部件 359 398 0.948
民用航空器、发动机和部件 480 263 0.708
其他资本货物,n.e.c 56 92 0.759
注:n.e.c为未在已分类项目中。
资料来源:根据Survey of Current Business(April 2001)数据计算。
(2)跨国公司内贸易空前发达
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成了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及国际分工深化的主力军。而美国跨国公司实行全球化战略的通行做法是使交易内部化。其结果是公司内贸易迅速发展,同时这也成了美国产品贸易出现高赤字的主要原因。
以信息技术企业为例,众所周知,美国信息技术企业在世界市场上一直具有强大的竞争力。然而,正是这个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领域,其产品贸易逆差1990年为115亿美元,到1999年竟高达660亿美元。1994年计算机、外围设备贸易开始从顺差转为逆差,1999年美国电子计算机首次出现贸易逆差。到2000年,仅计算机、外围设备和部件贸易逆差就达342亿美元。出现这样的现象主要就是因为美国的信息技术企业大都实行全球化经营,将交易内部化。由于受到低成本的外国生产商的竞争压力以及国外放松对FDI和资本输入的限制,美国许多信息技术企业已把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基地转移到国外一些生产成本较低的地区。
从整体来看,美国企业更愿意通过它们海外子公司向国外的市场提供信息技术产品,而不是从本土向这些地区出口产品。现在,美国公司在全球具有战略意义的地方建立了大约23000个分公司。与此同时,许多日本和欧洲的公司也已经开始把在销售地建立分公司作为进入外国市场的主要渠道。如在1997年,日本在美国的FDI比美国在日本的资产价值累计多640亿美元。据统计,所有经合组织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额有近一半由跨国公司内部及其相互之间的贸易构成。
事实上美国跨国公司已成功地实现了全球化和跨国经营内部化战略。跨国公司经济活动的全球化和内部化是实现规模经济和降低交易成本的有效的制度安排。这有利于提高跨国公司的全球竞争力,但也掩盖了美国对外贸易的真实情况。
(3)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是美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另一重要特点
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是美国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表现,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反映创意和知识活动价值的不断提高。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美国服务贸易始终保持巨额盈余,1999和2000年分别为806亿和810亿美元。美国保持了服务贸易的最大出口国和最大进口国地位。但与迅速扩大的商品贸易相比,其服务贸易顺差几无变化。如1998、1999、2000三年分别为800亿美元、806亿美元、810亿美元。因此,虽然其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商品贸易逆差,但缓冲作用有所下降。1998~2000年分别为32.4%、23.3%和18.0%。
4.制度性原因
制度性因素主要是指政府的政策和法律因素。
美国巨额贸易逆差的产生也缘于一系列政策因素。最突出的是美国出于各种原因对他国实行的单边贸易政策。所谓单边贸易政策是指美国政府为压制某些国家改变其行为而单独实施的制裁。在实行单边制裁时,美国公司不得在被制裁的国家做生意,致使外国竞争者得以在那里建立前途无量的合资企业。显然这使得美国公司在这些市场处于不利的地位。
单边制裁的代价是极其昂贵的,而且效果极差。单边制裁通过关闭美国在世界某些地区的公司,极大地加重了美国企业的负担。甚至在制裁取消之后,影响还迟迟无法消除,美国公司发现很难在失去的外国市场中重新赢得一席之地。
据华盛顿国际经济研究所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在1995年,由于美国的制裁行为,美国公司出口方面在26个国家输给外国竞争者至少150亿美元。对美国工人而言,这意味着失去了20万个就业机会。据全国制造商协会说,美国在1993~1996年实行制裁使美国“不得进入”价值7900亿美元的出口市场。竞争力委员会1994年的一份报告发现,8次制裁行为使美国年销售额损失60亿美元,并失去12万个与出口有关的工作。
三 贸易逆差对新经济的贡献
首先,从经济的宏观面来分析,经济持续增长的前提条件是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增长处于均衡状态。根据西方经济学理论,在产量达到充分就业的水平之前的AS曲线之形状是向上倾斜的,在产量达到充分就业的水平之后AS曲线之形状是垂直的。
从美国的劳动市场来看,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失业率一直保持在4%左右,甚至低于这一水平,基本达到充分就业的状态。产品市场上,随着新经济的发展,电子商务的不断涌现,企业的经营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市场已经从供给决定消费发展成为消费引导供给的阶段。因此从这一角度而言我们可以把美国经济看做是一种供给约束型经济。在该经济中,总需求处于较高水平并且有充分弹性,所以在无资源闲置和供给过剩的情况下,总需求的变动不会引起收入的变动,而只会引起价格水平的大幅波动。因而,国民收入的提高取决于供给能力的改善,国民收入是供给的函数。
附图
如图,若增加需求,AD曲线向右上移至AD',收入不变而价格水平上升;若将供给曲线向右移至AS',则国民收入由Y增至Y',同时价格略有下降。由此可见在供约约束型经济下,贸易顺差于国民收入之间会形成一种负相关的效应。
其次,大量相对低价的日用消费品和资源性商品的进口弥补了国内相关生产的不足,提高了国内的总有效供给,弥补了消费缺口,从而有力地抑制了经济的过热,防止通胀的重燃,使包括消费者价格指数和生产者价格指数的国内价格总水平降低,为实现低通货膨胀下的经济增长创造了较为宽松的经济环境。
消费者价格指数近二十年来始终维持了较低的水平。GDP连锁价格指数,以1996年为100,1997~1999年分别为101.95、103.23和104.77。三年平均增幅仅为1.59个百分点。除去食品和能源以外的核心通货膨胀率1996~1999年分别为1.6、1.6、1.1和1.4。(注: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2001,p.285.)这与经济的全球化和低价商品的进口有密切关系。
再次,美国进出口商品结构有利于美国扬长避短,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产业结构提升,最大限度地获取国际分工和经济全球化的好处。中美间的分工和贸易关系即为典型例子。如,美国经济战略研究所所长普雷斯托维兹指出,我们与中国的贸易逆差除纺织业外,主要发生在那些我们已不再生产同类产品的工业部门。
此外,大量的廉价进口品的“冲击”推进了美国的产业结构转型、信息技术的发展,并带动了整体经济的繁荣。大量工业制成品的进口加速了美国相对落后的产业淘汰和转型,从而促进了美国新型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它的发展又带动了许多其他产业的发展,包括一些传统产业的更新改造。同时也提高了工人的素质,最终降低了失业率。
最后,美国每年高达1万多亿美元的商品进口使其得以继续保持在国际贸易中的第一大国地位。
四 恰当地认识美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
在美国国内人们普遍担心巨额外贸逆差会使美国在世界贸易中地位下降,但事实上随着美国经济的转型及新经济的成长,在存在巨额逆差的同时美国仍然保持了其超强贸易地位。
(一)美国在世界商品贸易中最大出口国和最大进口国的地位将继续保持
20世纪80年代以前,美国对外贸易收支逆差不断扩大,同时其商品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持续相对下降。美国商品出口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从1974年的32.5%,到1980年降为10.8%。但在80年代以来的20年里,在对外贸易收支逆差不断扩大的同时,美国在国际贸易中却保持了相对稳定的份额。美国商品出口在世界商品出口中的比重大体维持在11~13%之间,显示美国经过较长时间的结构性调整,其商品贸易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已基本稳定,并呈现出增长的势头。
表4 世界商品贸易中的十大进出口国家和地区(亿美元,%)
出口 价值 所占份额 年增长率
1990~2000 1999 2000
美国 7824 12.3 7 2 12
德国 5516 8.7 3 0 1
日本 4793 7.5 5 8 14
法国 2981 4.7 3 -1 -1
英国 2801 4.4 4 -1 4
加拿大 2772 4.4 8 11 16
中国 2492 3.9 15 6 28
意大利 2346 3.7 3 -4 -1
荷兰 2117 3.3 5 0 5
中国香港 2142 3.2 9 0 16
对中国出口 237 0.4 -2 9 6
进口 价值 所占份额 年增长率
1990~2000 1999 2000
美国 12581 18.9 9 12 19
德国 5001 7.5 3 1 5
日本 3795 5.7 5 11 22
英国 3317 5.0 4 2 4
法国 3054 4.6 3 1 4
加拿大 2491 3.7 7 7 13
意大利 2333 3.5 3 1 6
中国 2251 3.4 15 18 36
中国香港 2142 3.2 10 -3 19
非转口的进口 354 0.5 1 -21 24
荷兰 1970 3.0 5 2 3
资料来源:WTO Annual Report 2001,p.14.
表5 主要工业国家制造业生产率和单位劳动成本比较(1980~1997)
附图
表6 世界商业服务贸易中的十大进出口国家和地区(亿美元,%)
出口 价值 所占份额 年增长率
1990~2000 1999 2000
美国 2740 19.3 8 4 10
英国 1001 7.1 7 3 -3
法国 773 5.5 2 -1 -7
德国 751 5.3 4 0 -5
日本 680 4.8 5 -2 13
意大利 590 4.2 2 -9 -3
西班牙 521 3.7 7 8 -2
荷兰 506 3.6 6 4 -4
中国香港 433 3.1 9 4 14
比利时-卢森堡 402 2.8 5 6 4
进口 价值 所占份额 年增长率
1990~2000 1999 2000
美国 1993 14.2 7 4 14
德国 1257 9.0 5 3 -5
日本 1151 8.2 3 3 1
英国 823 5.9 6 6 0
法国 571 4.1 1 -4 -10
意大利 571 4.1 2 -9 0
荷兰 501 3.6 6 4 0
加拿大 418 3.0 4 3 9
比利时-卢森堡 387 2.8 5 6 7
中国 348 2.5 24 16 14
资料来源:WTO Annual Report 2001,p.14.
(二)美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再度显著增强
20世纪90年代以来决定美国国际竞争力从而影响外贸收支的长期的基本经济因素,也发生了有利于美国的相对变化。
让我们通过美国政府使用的三个表示或衡量国际竞争力的指标来分析:一是单位劳动成本指标的相对变化,用以表明使用美国劳动力生产商品的相关成本竞争力;二是制造业出口商品的相关平均单位价值的相对变化,用来表示美国出口商品的相关价格竞争力变化;三是实际汇率变化,这是将名义汇率对国内外相关消费者价格指数做相应调整后的汇率变化,因此它可用来广泛地表示货币对外国商品和劳务的实际购买力的变化。(注: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1992,p.276.)在经过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高峰后,所有这三个测定美国国际竞争力的指标都大大地改善了。美国相关成本的相对低廉加上劳动生产率指数的较高水平,使美国制造业从总体上说来仍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借以维持相对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三)美国是当今全球最大最强的服务贸易出口国
随着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世界经济结构特别是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推动了国际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在迅速发展的国际服务贸易中,美国始终处于领先地位。服务贸易占国际贸易的比重也日益提高,80年代已达1/3以上。
90年代以来,随着美国经济转型成效的逐步显现,新型的经济结构在国际贸易中表现出更大的竞争优势。美国的服务贸易逐步扩大,独占鳌头,持续领先,成为世界服务贸易的最大出口国,又是服务贸易的最大进口国,并成为服务贸易的最大盈余国。
美国服务贸易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与90年代初,服务出口增长速度一直高于服务进口增长速度相反,近年来,服务进口的增长速度相对高于服务出口的增长速度。1990~1992年,服务出口的增长速度分别为:16.6%、10.1%和9.7%,服务进口的增长率为:15.1%、1.7%和2.4%。然而在1998~2000年,服务出口分别增长1.7%、3.5%和9.0%,服务进口分别增长7.1%、4.7%和12.5%。尽管如此,服务贸易仍然保持巨大的顺差。这种情况表现出美国在服务贸易方面具有强大的竞争力。美国服务贸易的再一个特点是,服务出口在总出口额中所占的比重高于其他主要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并且在近几年内服务业出口的部门结构中知识、信息密集型的服务部门的比重明显增大。这种结构突出地显示了新经济的特点。
伴随着技术不断创新和一系列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美国在高技术出口中将继续处于优势地位。因此,从长期看,美国在国际分工中的有利地位将长期保持,并将具有良好的出口前景。
五 关于美国贸易逆差的可持续性的讨论
从1982年以来,美国的经常项目一直保持着巨额的逆差,到2000年已达到了4350亿美元,为GDP的4.4%。与此同时,美国的股票、债券大幅增值,外资源源不断地涌入。这些发展直接引发了关于贸易逆差的大讨论。焦点是赤字会长期保持目前的水平吗?赤字得以持续的原因是什么?什么能够引起赤字下降?
从长期来看,美国的贸易逆差是可以持续的。关键就是使得赤字持续的因素有哪些。一种观点认为其主要原因是美元的国际货币的地位。正如美国著名金融学家麦金农在最近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提出,大多数的国际金融和商业活动都是以美元为交易货币的。根据美联储的数据,从1980~1998年,流通中的货币量从1248亿美元增长到了4922亿美元,平均每年的增长率为8%。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形成了一种自然垄断。这种地位使美国的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能够规避大量的货币风险,并使得政府在采取货币政策时可以不考虑汇率的因素,将焦点集中在国内经济目标上。同时,美元还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外汇储备,因此如果逆差的持续扩大导致美元大幅贬值时,其他国家也会动用手上的外汇储备来干预美元的下跌,来维持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正如此前对于美元价格下跌,美国政府至今未表示过什么态度。但是,日本政府对此却十分敏感,日本央行迫不及待地抛售日元购买美元,以遏制日元汇率上升。此外,即使美国的经济增长率低于其他国家时,由于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使得其他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将增加美元的需求。
另一种观点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外资的大量流入。美国资产的较强吸引力使得资本大量地流向了美国。因此当美国的贸易平衡恶化时,又从国外引入资本从而改善了资本账户,贸易赤字可以由资本流入来弥补。美国经济学家Richard Cooper对此做了详尽的分析。他提出了一系列理由说明美对外国投资者的吸引力。第一,美国固定收入投资的风险比新兴市场经济小。第二,股票收益比其他发达国家更高也更可靠。第三,美国资本、债券市场比其他国家更具流动性、更透明,并对投资者权利提供更大的保护。如人们购买美国二三十年的长期债券,这种债券利息从来没有拖欠过。同时他也分析了外资对美国所具有的经济意义,根据Cooper计算外资对美国的投资超过美国对外投资约有4000亿美元,相当于全球外国储蓄的8%,抵消了目前的经常项目赤字。克莱因教授也指出,一个国家,只要其他地方愿意对其投资,那么它就可以容忍赤字。2001年,以组合投资的形式,美国吸引了总计达5300亿美元的外资。这意味着平均每月流入440亿美元以弥补赤字。然而目前资金流入出现不振,美国财政部公布,2002年1月该数据跌至113.4亿美元。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永远保持一个大的经常项目赤字。美国目前经济虽自2001年的短暂衰退中反弹,但对复苏力度的疑虑打压了金融市场,担心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约4%的经常账户赤字无法维持下去,外国投资者开始从美元及美股撤离,外资流入将减少,美元已出现贬值。
上述关于贸易逆差问题的大讨论为美国贸易政策的决策提供了较为充分的依据。
随着美国虚拟经济“泡沫”的破灭,美国经济极有可能出现“硬着陆”,经济增长率可能会跌至"0"以下,进入严重萧条。即使是能够实现“软着陆”,由于必然会导致国际资本流出,长期依靠国际资本流入维持的美国贸易逆差在国际资本大量外流后必须强制收缩。但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在未来的很长的时间内,美国经济仍然将是世界经济的龙头和主角,因此只要美国经济强劲,它就有吸引力,逆差就不会消失。
[收稿日期:2002-03-20]
[修回日期:2002-08-26]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吉加吉
《中山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最终考试信息请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站内容部分信息均来源网络收集整理或来源出处标注为其它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